• 当前位置:首页  专业建设  机器人工程及人工智能专业
  •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跨学科、团队、科普三维一体人才培养

      本网讯(记者 邓达强)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机器人工程学院以敢为人先的魄力,自主探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路径,构建了跨学科团队科普应用场景三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贡献“城理方案”。

    前瞻布局专业建设,构建 “机器人 + AI” 双专业格局

      20173月,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正式招生,成为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195月,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成立机器人工程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2022年,学院乘势而上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形成“机器人+人工智能”双专业协同发展格局。

      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高起点、强交叉、重实践”原则,参照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理念和美国欧林工学院项目制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为核心,跨学科知识教学与项目制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专业教师团队由25名骨干教师组成,涵盖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机械、逻辑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支学科背景多元、学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累计建成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工程中心、无人驾驶实验室、计算机视觉实验室、数据中心、控制技术实验室、传感技术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认知到系统开发的全流程实践平台。这些实验室不仅支撑日常教学,更成为师生开展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其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已成为校级重实验平台,20249月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具身智能研究院”,标志着学院科研实力迈向新台阶。

    聚焦核心能力培养,打造三维课程与特色实践体系

      学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导向,培养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工程人才。课程设置紧密跟踪智慧工厂、无人驾驶、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学生在自动化、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能力,使毕业生能够胜任机器人系统开发、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智能装备运维等岗位需求。

    在机器人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构建了覆盖数学基础、专业核心课、实践项目的三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凸显前沿性与实践性跨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壁垒,以项目实践磨砺工程能力,用科普服务辐射社会发展。

      将机器人系统作为知识整合平台,通过数学语言贯通自动化、机械、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数学与实践互促:数学知识提升技术理论深度,动手实践为数学学习提供具象化场景,两者结合不仅未增加学业负担,反而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强化,提升了学习效率。针对宽口径数学教学可能存在的知识深度不足问题,学院强化等计算工具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机器人系统开发(邓达强 提供)

      学院创新实施“双师合一”教学机制,专业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指导实践项目,确保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实践教学呈现三大特色:全程化实践:从大一至大四每学期均设置实践课程实施“八学期连贯式项目训练计划”形成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链条,实现“入学即实践,毕业即能战”的培养目标。实物化教学:一、二年级以智能小车为实践载体,两人一组配备实验设备,将C语言、数据结构、电子电路等理论知识融入小车控制项目;三年级起转向复杂机器人系统开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调得动”实际系统。低成本高效益:通过模块化项目设计和设备复用机制,在控制教学成本的同时,保障了高质量实践教学,形成可复制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前沿化:将机器人动力学、控制算法、计算机视觉、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实时纳入课程项目。项目驱动全员化:覆盖所有学生的特色项目体系,包括RoboconRobomaster等竞赛项目,以及工业机器视觉、AI机器人等产业应用项目。科研能力阶梯化:通过“接力式研发模式”,将多模态感知、强化学习决策、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分解为子任务,实施“导师制+分组攻关”,培养学生系统研发能力。

    无人驾驶系统开发(邓达强 提供)

    羽毛球机器人开发(邓达强 提供)

    依托科普基地赋能,实现教学与社会服务双向贯通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科普基地”集教学、学生科技团队、AI应用场景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将AI与其他领域结合、从复杂场景中发现问题、向非技术人员解释A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价值,发挥着系统性、综合性的作用。定期举办开放实验和创新挑战活动,引入真实场景中的复杂问题,驱动学生运用AI技术寻找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赴偏远地区开展AI科普教育,缩小技术鸿沟。

    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科普活动(邓达强 提供)

    三维一体培养显成效,人才输出质量持续提升

      机器人工程学院跨学科、团队、科普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正在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输出

      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如机器人野狼队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亚军,华汽电动车队9次获国际国内电动汽车节能大赛冠军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表现出色。近年累计获国际、国家级科技竞赛奖一百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

     获奖现场(邓达强 提供)

      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和实践环节变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升。例如学生在机器人系统设计和无人驾驶系统开发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好,研究生升学深造保持较高数量。

    项目制教学(邓达强 提供)

    项目制教学(邓达强 提供)

      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锻炼了技术传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向非技术人员解释A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价值。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科普基地通过科普讲座、互动体验、工作坊等形式,提升了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学院构建的 “跨学科、团队、科普” 三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对新工科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主动破局。从专业布局的前瞻规划,到课程实践的创新设计,再到科普服务的社会延伸,学院形成了 “教、学、研、用、普” 协同联动的育人生态。未来,随着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探索,这一培养模式将不断迭代升级,为我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输送更多兼具技术深度、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更具可借鉴意义的 “城理经验”。

      文字录入:朱奥雪 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学府路1号广州城市理工学院B6-312    电话:020-36903401    Email:zhuax@gcu.edu.cn

    Copyright © 2007-2025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制作维护